首页 > 新闻 > 正文

古与今相互凝视 听,中国的古诗词在歌唱

2018-03-20 14:05:16来源:文汇报  

《经典咏流传》 海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的一首小诗,是 《经典咏流传》刷屏至今的单曲。这恰是古诗词的厚重所在———曲终之

《经典咏流传》 海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的一首小诗,是 《经典咏流传》刷屏至今的单曲。这恰是古诗词的厚重所在———曲终之时情不了、意不散、神不灭,它们所延绵的内涵与风骨,和今天的我们紧密握手,浸润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阿卡贝拉的鸣唱里,云开见松林,王维写出《山居秋暝》1200多年后,空山、新雨、明月,在荧屏上有了新的光谱。少女的和声流淌,闻者无不屏息,唯恐扰了那“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围棋少年柯洁一开口,“外面的世界”便是他驰骋的纵横十九路。纳兰性德写下“山一程,水一程”时,未必能想到,后世的少年冠军会带着300多年后的流行歌曲,在时间隧道里同他相会。

央视诗词文化音乐节目 《经典咏流传》 已播六期。“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间刷屏”“从小就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天却被陕西方言版触到了泪腺”“辛弃疾800年前梦想的盛世中国,我们实现了”,几乎每一期都有类似评价,映照着古与今的相互凝视。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如何在今天从“过去完成时”转化为“现在进行时”?这档节目找到了一把钥匙,为古诗词赋上新曲,听它们歌唱,抒的亦是时代心声。

■旧诗新读,延续民族血脉里千年不变的情怀

每期开场时,主持人撒贝宁都有句保留台词,“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

汩汩流淌的文化长河里,是什么随之奔腾千年?情怀,许多嘉宾、学者给出共同的答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说:“看似诵读经典,实际是表达我们共同的情,在字里行间呈现出对先祖、文脉、价值的一种记忆和认同。这样的认同,足以消弭时空的阻隔。”

陈彼得是最新的例证。这个名字内地观众不算熟悉,但他写过的歌,如《一剪梅》等却传遍了大江南北。鲜为人知的是,他从十多年前开始埋首故纸堆,从经典里捕捉创作灵光,已为100多首古诗词谱上了新韵。第六期节目,这位74岁的创作人演唱自己配曲的《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与他,隔着800年,隔着一道海峡。但在陈彼得用摇滚点染的曲风下,有点苍凉又有点豪壮的新曲,观众眼前分明就是那豪放派词人。一曲终了,老爷子的几度呐喊更叫人哽住了喉头,也让所有人心下明了:同根同脉,一样的文化基因可以打通时空壁垒。

第一声,他呈上自己的内心,“我的血液里永远篆刻了很厚重的东西,那是祖祖辈辈留下的。有一刻,我仿佛听到穿越千年的呼唤:孩子,你回来吧!”第二次慨叹,他以反复的叩问在观众席间找寻最大共鸣,“这个讯号,你们收到了吗?收到了吗?收到了吗?”再一次情难自已时,他引艾青的诗以为知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声声恸,释放出的与其说是创作的激情,毋宁看成那是游子对故土家国的无限眷恋。按节目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的解读,辛弃疾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除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喟叹,更寄托了他对民族兴盛的无限渴求;而陈彼得唱这一阙,诉尽了衷肠———祖国是他最大的牵挂,音乐是他寻根的方式。正因为此,他从灵魂里迸发出的热泪,流进观众心底。

节目首期就刷屏的《苔》也是这样。来自清代袁枚的小诗,在岁月里默默无闻了近300年之后,带着诗人对平凡生命的悲悯和尊重,化作一颗真善美的种子,撒播在了21世纪的中华大地。千年流转,变的是物,不变的是情。复盘往期,节目所选每首诗词,都有强烈的现实观照:《墨梅》里“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中国风骨,《明日歌》里的惜时如金,《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历史激情,《梁祝》和《长沙铜官窑瓷器题诗》相互辉映的爱情颂歌……无论曲风,也无论题材,不变的情怀链接了经典与时代。就如国学大师钱穆说的,“读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而是学会欣赏,通过欣赏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慰藉”,“经典咏流传”,经典正流传。

■旧词新曲,“以流行来盛放经典”的创新早已有之

第六期节目单上,柯洁演唱的是纳兰性德 《长相思·山一程》。谁知音乐起,吉他弦声淙淙,竟是观众无比熟悉的流行歌《外面的世界》。“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会在这里衷心地祝福你”,意犹未尽时,曲调转高半度,“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在入夜营帐中的满腔豪迈与几缕乡思,居然与少小离家的围棋天才不谋而合。

无独有偶,第五期《望月怀远》的后半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下一句无缝嫁接了《故乡的云》“归来吧,归来哟”。而腾格尔招牌式的“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前奏流转,主歌分明是《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曾经,古诗词被认定要搭配古谱,像《碎金词谱》那般。如今,节目却用大量的流行音乐来对接古风古韵,甚至找来摇滚、蓝调等看似与中华传统无关的元素。为何听来毫不违和?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找到密码:“以流行来盛放经典,用经典来度量流行,这样的创新早已有之。”

100多年前,李叔同将西方的曲调填进中国的诗词,又用东方的表达诠释送别的心境,成为现代流行歌史上的启蒙先驱。上世纪80年代,观众都喜爱《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那本是曹雪芹写的判曲,经王立平重新谱曲、陈力演唱,唱断情愁。再看94版《三国演义》留下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它的“前世今生”,也是经典随时代流淌的成功案例。其原词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来,清代毛宗岗父子点评《三国演义》时将之放在了卷首;再往后,谷建芬谱曲、杨洪基演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时隔经年还能铺开波澜壮阔的画卷。直至今日,方文山的词,周杰伦的曲,始终是市场宠儿。站在流行歌坛的角度看,是融入了写意的中国风;若站在古诗词的方向看,何尝不是古韵乘着时尚的音乐旋律叩开年轻的心门。

经典再造,一切在于传统与时代间是否形成了一种互文。只要类似的会商机制建立,时间会淬炼出精华。届时,今日在《经典咏流传》舞台上所做的尝试,便是能让“今人看见过去,让世界看见中国”的成功探索。

责任编辑: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