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由永康的“网红”照片到张弥曼热与磨石山之争

2018-04-16 09:29:10来源:永康网络电视台  

从张弥曼热与磨石山之争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永康市民对知识对科学的兴趣与渴求,也反映了新时代城乡居民对多样化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中

从张弥曼热与磨石山之争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永康市民对知识对科学的兴趣与渴求,也反映了新时代城乡居民对多样化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级女科学家张弥曼一张与10位科考同事在“永康磨石山(顶)1968年”的老照片,引起永康人极大的兴趣与关注,并引发广泛讨论,媒体也及时跟进,着实是一件有趣而有意义事情(详见本报3月31日第5版、4月9日第2版报道)。

冲着这张永康的“网红”照片,冲着市民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渴求,本报记者总结了他们的各种观点和查找资料后找出了3处疑似“磨石山”的地点,并揣着众人的质疑和争议,踏上了石柱镇磨山村、前仓镇馆头村、舟山镇陈山头村的探寻之路,试图寻找“磨石山”真面目。好在,有“50年前的放牛娃见过七八位地质队员”,有“91岁的老人当年为地质队员当过向导”……他们回忆都有相同的指向:当地的山貌地形都与照片中的磨石山相似,且地质(科考)队员在寻找采集“上面有鱼虾模样”的化石。

有道是“有图有真相”。不过,有时候也未必。毕竟,照片中的背景跟现在的实景只是比较“像”,而且时隔50年,健在的这些老人记忆自然也比较模糊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照片中的磨石山是存在的,张弥曼来永康科考古脊椎动物化石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因为当年的照片不可能像现在“人人都是摄手”那样可以“P”可以用电脑合成制作,再说作为一代十分讲究学术严谨的科学家,完全不会胡乱造一个地名。就是在民间,普通百姓的老照片,当年也都会在照片的空白处或背面写下拍摄地点及时间,以作永久的留念。

其实,“网红”照片当年所拍的具体位置现在永康的那个村、那座山,真的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对古鱼类化石进行了创举性研究、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不仅为国内石油开采与古生物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也获得了国际社会一致认可的张弥曼院士,当年为科考确确实实来过永康的大山。正是这位世界级女科学家与永康半个世纪的科考深渊,才引起了市民广泛的兴趣,因而也引发了“张弥曼热”。相对于“张弥曼热”,“磨石山之争”争个具体位置,似乎可以忽略而放一边去。正如报道中村支书陈江林所言,“不管这张照片在哪里拍的,对我们永康来说,都是一大幸事”。

在此要感谢退休高级教师周其祥先生,将特意保存着的永康地质勘查资料及化石找出来,为记者讲解他对网红照片的理解以及对磨石山的认识。从周其祥的讲解中,我们得知,为研究“永康鱼”而来的张弥曼,想要寻找鱼化石就需要地质探测队员的帮助。同时也印证,磨石山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而且在市博物馆也收藏着“永康鱼”化石,我市多地能找到鱼化石,还向我们普及了远古时代的地质知识,更加增添市民对古脊椎动物等知识及其科考在永康的兴趣。尤其对青少年学生从小培养多样化科学知识兴趣,崇尚科学、理想长大做科学家,以及对他们的教学和成长大有裨益。

网红照片中的磨石山在哪里,相信必将露峥嵘;同样,经多方努力,也能够联系上张弥曼院士,或许她不日能看到相关报道。至少目前,从张弥曼热与磨石山之争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永康市民对知识对科学的兴趣与渴求,也反映了新时代城乡居民对多样化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责任编辑: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