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生态葬这一数据来之不易 节地生态安葬覆盖率达95%以上
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找准了突破口,也可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是我市推广生态葬取得成功的关键。
近年来,我市以推进骨灰堂建设为重点突破口,高起点谋划、严要求执行、多形式宣传,疏堵结合,打出殡葬改革组合拳,全市骨灰堂建设基本完成,可满足至少30年的安葬需求,节地生态安葬覆盖率达95%以上。
生死事大。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殡葬十分重视。过去,即便客死他乡的人也要将遗体运回家乡妥善安葬,这种“死有所葬、入土为安”的观念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但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渐紧张,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城镇,固守过去的土葬传统是不切实际的,推行殡葬改革是顺势而为。
就拿我们永康来说,土地资源相对匮乏,通过推行生态葬法集约节约土地,既是现实所逼,更是发展所需,移风易俗可谓势在必行。但要突破延续数千年“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湖北武汉,从1997年就开始探索生态葬,但截至目前,仅有约4万名逝者实行生态葬,选择率尚不足1%。在网上搜索不难发现,生态葬“叫好不叫座”的状况并非武汉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且早已有之的情况。生态葬的推广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与生态葬在武汉等地遭冷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市节地生态安葬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能去的这样的成绩可不简单。为何生态葬能够在永康推广得如此顺利,背后有着诸多因素的影响。
自古以来,“葬”与“祭”一直都是殡葬文化中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所谓“殡葬”,不仅只是对逝者遗骸的安置,同时也是对生者心灵的一种安顿、慰藉。有“葬”有“祭”,殡葬文化才是完整的。然而,有些地方大力倡导推广的各种生态葬法,大多采取了“不留骨灰、不留碑、不留名”的“无碑深埋”形式,从而丧失了“祭”的功能,民众一下子难以接受。与之相比,我市大力推广的以骨灰堂安置为主的节地生态葬法,完整保留了丧葬风俗和凭吊祭祀功能,体现了尊重实际、尊重逝者、尊重风俗的特点。让逝者告别“大别墅”、住进“小阁楼”,这种安葬形式上的不同,也让民众接受起来更为容易。
一般来说,上了年纪的老人更为关注“身后事”,在农村也具备“发言权”。在推进骨灰堂建设过程中,我市将选址权交给村级组织,让老年协会和村里的老人参与到骨灰堂的选址、设计和建设中来,可以说是抓住了殡葬改革的重点人群,也找准了推广生态葬的最佳突破口。此外,党员干部带头拆墓迁坟、加大政策激励、强化政策宣传等系列措施,也在推动绿色殡葬形成风尚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找准了突破口,也可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是我市推广生态葬取得成功的关键。正因此,我市能够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并吸引一批批外地“取经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
立夏将至,防暑抗疲正当时 市中医院专家支招健脾防暑祛湿养生
下一篇2018-04-16 09:31:12
-
由永康的“网红”照片到张弥曼热与磨石山之争
上一篇2018-04-16 09: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