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心钉秤53年 杆杆身正星准 记“八婺工匠”获得者应德印
木杆秤,作为民间日用称重衡器已存在了数千年,曾在商品流通中担当重要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测量仪器充实人们的生活时,木杆秤渐渐隐退。看似简单的木杆秤,却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木杆秤手艺人的聪明智慧。在方岩镇金江龙村,就有这样一位钉秤老手艺人,仍然固守着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坚持钉秤50多年
钉秤师傅名叫应德印,今年66岁。他从14岁开始,为了生计,跟随父亲一起挑着工具箱走南闯北。谁家要钉秤,他就会在谁家院落摆开摊子,为其制作各种规格的木杆秤。在应师傅的家里至今还保存着这副工具箱,也见证了他做手艺时的艰辛。
在应德印的作坊里,挂着长长短短、不同称量限度的红木杆秤。最小的能称500克,是他最引以为豪的杰作,曾被国家当作国礼送给各国领导人珍藏;最大的能称800公斤。
现在应师傅正准备制作一杆长3.68米,能称1500公斤的红木秤,光成本就得花10多万元。他介绍,他钉秤最大的特点是用金丝、银丝镶嵌秤花,斤头上能钉出八仙、十二生肖、狮子麒麟等图案,还会在秤上留下二三句诗文,文化味比较浓,寓意也很吉利,深受一些珍藏爱好者的喜爱。
钉秤工序多制作繁
应师傅介绍,做秤是个细致活,要沉得下心慢慢做,手工木杆秤的制作要用到几十种工具,制作工序也十分繁复,包括挑选材料、制坯、刨圆、套铜套、打眼、校秤等工序。
“杆秤木料的选材十分讲究,我选用的大都是紫檀木、红木、黄花梨,这些材料不易影响杆秤的质量。”应德印说。说罢,他从边上抽出一根一头大一头小的秤杆坯子,用工具熟练地反复刨了起来,并不时拿起,凑到眼前细看。“秤杆一定要刨圆,称的时候才能准确。”他说,手工制秤每道工序都要求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马虎。木杆秤的制作非常考验耐心、专注度和准确度。他说:“刨杆要平、要直,做刻度的时候也很有讲究,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做秤最难也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钻孔和点“秤星”:先在秤杆上从前端到末端划一条直线,然后按照规定的标准,在直线上钻小孔,在孔上插入细软黄金丝或银丝,用钉秤特用的“快刀”割断,然后轻轻敲一下,便在秤杆上留下了“秤星”。应师傅说,如果孔钻不直,钉出的秤星就不直,会直接影响到杆秤的准确度。
钉秤有练心的作用
曾经热播一时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其主题曲《清官谣》中唱道:“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咿呀咿哎呦,你就是那定盘的星。”显然,在这首歌中的秤已成为公正、清廉、严明的形象。这被赋予神圣形象的秤,便是制作精良、尺度精确的杆秤。在做秤的几十年时间里,在应德印看来,每杆秤售出去都代表着信任、代表着诚信,钉的是公平正义,钉的是一种秩序,他守住了做人的底线,守住了手艺人的良心。有些生意人上门要求制作缺斤少两的秤,不管对方出再高的价,都毅然拒绝,本身就是一杆秤,不经意间称出了世道,也称出了人心。
应师傅认为,做秤有“练心的作用”,坚持这门手艺,让他更加耐心、专注。做秤的过程中也能体现应师傅诚实、刻苦耐劳和坚持的精神。尽管现在买杆秤的人不多,但应师傅仍然为坚持手工制作,坚守一份匠人的诚心。
应师傅本可以安享晚年,但应师傅还是不想丢弃制秤手艺,在他内心,仍希望制木杆秤这门老手艺能被后人更多地知晓并传承。应师傅坚持工匠精神,这也给他带来了众多荣誉。他先后获得浙江省手工艺博览会最高奖《天工奖》、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优秀演示奖、永康市十佳“百工名匠”等荣誉称号,最近又获金华市“八婺工匠”称号。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
拒绝车窗抛物 倡导文明出行 温州商会、市环卫处联合向市民分发车载垃圾袋
下一篇2018-05-10 08:39:40
-
石柱:一锤一錾敲出金银交响乐 发挥“乘数效应” 打造“匠艺小镇”
上一篇2018-05-10 08: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