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老战士应焕祺退休26年出书两本,第三本又在筹划中 一次次坚毅出发,拿下一个个“高地”

2018-05-24 08:22:40来源:永康网络电视台  

退休后20多年时间,走过7个省,到过18个县市,在60多个乡村留下足迹,拍摄了1万多张照片,多次修改手稿,最终整理近40万字、挑选2300张照片

退休后20多年时间,走过7个省,到过18个县市,在60多个乡村留下足迹,拍摄了1万多张照片,多次修改手稿,最终整理近40万字、挑选2300张照片,结集出版《民生七十二行》《中国传统杆秤》。86岁的应焕祺老而弥坚,不断挑战自我,书写令人敬佩的“退而不休的人生”。

“为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为永康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存留影像文字资料。”近日,应焕祺退休后第二部书《中国传统杆秤》上市之际,记者走访这位可敬的老人,朴实的语言道出老人内心那份坚毅和执着。

《民生七十二行》封面

《中国传统杆秤》封面

应焕祺朱巧霞看着照片回忆拍摄过程

从小钟爱传统手工艺,退休后拿起相机

儿时,应焕祺曾目睹许多生产生活用具的制作过程。那时他就对传统手工艺技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随着年岁增长,这份热爱如醇酒般更加浓郁。他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过千百年锤炼而成的多数传统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甚至濒临消失。

“民生七十二行的匠师所制作的不仅是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还见证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一旦丢弃,延绵千年的民俗文化就此断裂。”他说,时不待人,他决心趁着自己退休有充裕的时间,一些行家里手健在,用相机“凝固”历史,以弘扬传统文化。

采访过程中,应焕祺多次提到,《民生七十二行》这本书有他夫人朱巧霞一半功劳。生活中,她是贤妻良母,照料着丈夫的饮食起居。工作上,她十分支持丈夫将这份爱好当成工作,并陪着他踏遍大江南北,寻找正在消失的手工艺。在丈夫向匠师了解手工艺时,她在一边做笔记,供丈夫后期整理。

应焕祺1933年出生于芝英镇,原市物资局办公室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士会员,浙江省物资经济学会会员。2002年,其摄影作品《螳螂》在美国纽约动植物国际摄影赛中获优秀奖。1998年起,他的杆秤等四个专题图片在北京中国国际民俗摄影双年赛先后获文献奖,并在全国、省、市各级摄影赛中多次获奖。《中国传统杆秤》一书,我市文化书店有售。

媒体上搜集线索,为拍照不辞辛劳

一次,应焕祺在电视上看到浙江与安徽交界的一个小山村里有浙江省唯一一个水碓。于是,他请市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帮忙联系建德方,寻找水碓的具体位置。

沟通工作持续了好久。成功之后,应焕祺背上相机坐大巴前往建德,之后再转大巴,最后坐拖拉机进村。那是一个只有20几户人家的小山村,他到达时已经是晚上10时。

“当天晚上就开始拍摄。”应焕祺说,当晚就有村民在使用水碓进行磨粉。夜晚光线不好,他特意找来一盏大灯,多个角度进行拍摄。

讲到水碓时,朱巧霞说,他们也曾特意跑到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一个偏远山村拍摄。同是水碓,为何要拍两次,而且不远万里跑到贵州?对此,应焕祺说,虽然两者都借助水力工作,但是存在差异。

“还有一次,他在一份报纸上看到湖南凤凰有自动水车,就马上收拾准备出发了。”朱巧霞说,很多情况下,他们都是为了一组照片特意跑过去。但是到了之后又不能马上找到正确位置,于是他们在探索中前行,沿途若能发现其他的手工艺技能,就是双份收获。

2002年在湖南凤凰拍自动水车

查阅史料,为师傅们的口述佐证

每次拍摄完带着“厚重”的资料回永后,应焕祺马上着手整理,对匠师所描述的工艺主要流程进行分析并求证。于是,他成了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的常客。夏天天气炎热,他戴着一顶斗笠出门;白雪皑皑时,他裹紧身上的衣服踏雪而去。口袋里总放着一本记事本、一支笔。

朱巧霞回忆,图书馆里有许多驱赶老鼠蟑螂的药物,味道很大很呛人,但是他却坚持下来了,很多时候一待就是大半天。她曾经不止一次劝丈夫,毕竟年岁摆在这儿,累倒了可怎么好。但是老人乐在其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都迎难而上。

“或许与他当过兵上过抗美援朝前线有关,我就没见过什么难题是他解决不了的。”她说。

根据描述,自制失传的小工具

聊着聊着,老人突然起身往工作室走去,回来时手里拿着一个漆成红色的小物件,大小约5平方厘米,里面有二十几根细木条,每根上面有一个针眼大的小孔。老人说,这叫“织带纵筘”,民间早已失传,这个他是根据织带师傅的描述动手制作的。

应焕祺老人说,当时他去拍摄线带的制作过程,看到师傅所织成的都是宽带,于是询问师傅,是否会织儿童肚兜使用的细带。当听到师傅说会,但是没有纵筘时,他详细询问纵筘的模样,记下之后回家准备材料,动手制作。

“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也容易累,而且还没有专业工具,他就慢慢来。”朱巧霞说,纵筘做好之后,他再回到织带师傅家,师傅就用这个纵筘为他演示了细带的编制过程。

除了织带纵筘外,老人还拿来一个圆木上安了一根铁丝的物件。他说这叫“纺轮”,用于将棉花搓合成棉纱。

“我还以为没有工具他就会放弃,没想到自己动手做了。”朱巧霞说,丈夫制作的小工具有4种。这也是丈夫身上让她肃然起敬的亮点之一。

七十多岁开始自学电脑技术

2007年,对应焕祺而言是特殊的一年。那年,他的右眼因长期工作导致视网膜破裂动了手术。不过,他并没有放下他的兴趣爱好,修养之后继续工作。

应焕祺说,当时电脑已经兴起,而且手写稿子很不方便,于是,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他买来一台电脑,从基本操作开始学。

电脑上安装着年轻人很熟悉的修图软件——photoshop。老人说,他会对所拍摄的照片进行饱和度、色调等的处理,让其基本达到出版的要求。据了解,老人学电脑和photoshop全靠自己摸索,遇到瓶颈再让家中的小辈教他。

当问及接下去有何计划时,他说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第三本书也已经在准备阶段。

□记者手记

向多次出发的老人致敬

采访应焕祺,记者想起“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这样的名句。20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老人用他的言行诠释了“坚韧”一词的含义,也向人证明,夕阳红也能像朝阳般绚烂。

老而弥坚,应焕祺退休后并未止步,再次出发,编著《民生七十二行》。书稿完成之后,又为了弘扬传统杆秤文化,给后人留下客观、完整的杆秤资料,花了10年时间走遍我市山山水水,无数次往返于乡村纵横交错的泥土卵石路,记录制作杆秤的全过程。不过,他的“壮心”并未因为这两本书而停滞。如今,他又一次出发,为第三本书做准备。他的韧劲与坚毅,让记者肃然起敬。

责任编辑: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