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医风范马慧敏:与时间赛跑的急诊科“女超人”
急诊科,处于救死扶伤的第一线。15年来,马慧敏就像“女超人”一样,奋战在医院的前沿阵地。今年2月,改造后的市一医急救中心投入使用。身为市一医急救中心护士长,马慧敏目前主要负责急救中心的护理管理,带领护理团队50余人。15年来,她用坚定而有力的脚步与死神抢夺抢救时间,用满满的爱心搭建起医患之间的桥梁。
急诊科工作无法预料,随时准备与时间赛跑
“在这里,你没有准备时间,也无法预料下一个送进来的病人是什么情况。”马慧敏说,急诊科作为医院的对外窗口和急救通道,随时处于“临战”状态,急诊医护在严峻而紧张的急诊救治环境下,练就了快速反应能力和较高的急救水平。急诊科急重症病人多,几分钟的时间就可能决定一个病人的生死,因此不能等医生来了再告诉你怎么做,护士也要迅速对病人的情况作出预判,及时实施必要的抢救措施。
市一医急诊科承担着我市大部分急诊病例,抢救室平均每天接诊40-50例,遇到节假日这个数字还要翻番。在急诊科呆了15年,每逢医院有重大抢救任务,不论休息日还是节假日,马慧敏总是随叫随到,第一时间到现场投入抢救。
为了能够精准判断、及时施救,马慧敏多年来利用各种机会和业余时间学习急诊护理管理、急危重病护理、国内外护理新进展,不断提高各种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洗胃、除颤、呼吸机使用、动脉穿刺等操作水平,熟练掌握与急诊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面对紧急抢救、疑难操作,她总是冲锋在前。
今年2月,市一医急诊科改造后,抢救床位从9张增加到21张,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就诊需求,只能改变排班方式。优化急诊服务流程,加强急诊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三大中心的创建,护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但护士们都明白,这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状况。马慧敏说:“对急危重病人的抢救,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团队合作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大家工作辛苦却从不抱怨,我为我们的团队感到自豪。”
面对突发状况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组织抢救
在急诊科,时间就是生命。两年前的大年初一,一位妈妈抱着一名两岁的患儿冲进市一医急诊室,大声呼喊:“救救我的孩子!”当日值班的马慧敏三步并作两步,立即上前接过孩子,发现患儿嘴唇发紫、脑袋冰凉。简单询问病史后,考虑患儿可能为气管异物。
马慧敏当即通知护士联系外科、耳鼻喉科医生准备抢救,同时准备气管插管,为患儿开放气道。终于,患儿面唇逐渐红润,经手术3天后顺利康复出院。患儿出院后,家属回到急诊科,感谢马慧敏和她的团队有条不紊的高质量抢救。
突发疾病、醉酒、车祸、斗殴、服毒……急诊科护士要面对各种突发情况,还要面对痛苦、悲伤甚至愤怒的患者及家属。每当遇到误会或冲突,马慧敏总是第一时间到现场调解。有些患者失去理智,将口水吐在她身上,她也顾不上委屈,依旧对着病人耐心解释、宽慰。
市一医急诊科接诊的“三无”病人状况百出,有的大小便失禁满身都是秽物,有的浑身爬满了小虫子,有的神志不清无法沟通,有的连一日三餐都没有能力支付……马慧敏总是不顾脏臭,为病人护理,更换衣裤,有时候甚至还亲自喂食三餐,直到病人顺利出院。
带领团队提升护理质量,提高公众急救水平
去年年底,我市首届半程马拉松火热开赛。比赛中,一架直升机随时待命,为跑者们保驾护航。鲜有人知道的是,当日,马慧敏就在那架直升机上。
2017年,市一医加入浙江省空中急救联盟体系。马慧敏取得“中国空中急救医院联盟飞行医护人员”证书,为市一医空中急救储备力量。2017年12月5日,市一医“首飞”转运危重病人,马慧敏参与转运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仅如此,马慧敏还将急诊知识与急诊技能的普及延伸到院外。她带领团队走进学校、社区、福利院、看守所等地,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健康卫生知识宣讲、野外急救知识培训等,提升公众急救知识水平。
在她的带领下,市一医急诊科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斩获浙江省医院品管大赛初级组佳作奖、市一医护理PDCA活动一等奖等佳绩。急诊科有效的科室管理措施,还被评为市一医“十大最具推广价值的科室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365天全年无休,24小时从不停歇,急诊科可以说是医院最繁忙的地方。与时间赛跑、与病痛较量,马慧敏早已习惯了这种精神紧绷、争分夺秒的生活。15年的急诊历练,使她身上多了一份坚韧和果敢。她说,她最大的希望是患者都能带着希望走出急诊科。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
3分钟蹲起10余次 一上午没喝一口水 记者体验幼师的一天
下一篇2018-06-01 16:21:08
-
农商银行情系新永康人子女 送礼献爱心提前过“六一”节
上一篇2018-06-01 1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