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 > 正文

点燃科学梦想 培育创新志向——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见闻

2023-08-25 23:08:20来源:新华社  

8月25日,为期5天的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下帷幕。比赛期间,

8月25日,为期5天的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下帷幕。比赛期间,记者走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现场,感受升腾在赛场中的科学热情与梦想。


【资料图】

武汉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内,偌大的展厅里密密麻麻排布着参赛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的645个作品展台,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港澳台地区和13个国家的800多名代表在展台前迎接评审专家的问辩,比赛现场宛若一场大型博览会。

从柑橘类水果图像识别器、仿生飞行机器人、智能鸡舍,到防溺水预警系统、太阳能转换装置、智慧交通车道切换系统……记者看到,参赛作品中人工智能、传感器、大数据等前沿科学技术的应用比比皆是。

行为和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一处展台。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摄

不论是为生活不便的老人设计智慧药盒、智慧冰箱,为解决校内自行车停车难研发双层停车架,还是为实现校园荷塘浮萍处理、生态恢复而提出解决方案,本届大赛中,很多学生的研究课题都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深圳市翠园中学陈冠维、曾恺然、李金榜团队带来的智能化假肢接受腔,灵感就来自一次服务残疾人义工活动。“我们调查发现,传统假肢的接受腔闷热不透气,给肢残者使用带来很大不适。”陈冠维说,经过一年多的研发迭代,这款具备控温和摔倒警报功能的“智腔”产品已经获得了医疗机构的鉴定认可。

“系统用到的硬件是什么?”“实现风扇散热是怎么供电的?”“设置温度调节的编程逻辑是什么?”听完介绍后,评审老师围绕团队成员的分工内容接连抛出专业性问题,三位同学一一作答,双方深入交流。

本次大赛共邀请近150位专家担任评审,他们都是来自全国知名高校院所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大赛几乎覆盖所有学科,而且不给固定题目、不限定时间,重在提供一个包容交叉的平台,支持学生们的多元创造,通过生活实际、兴趣爱好牵引,更能激发创造性和热情。”一位评审老师说。

参赛同学正在向评审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摄

“做得不错,下一步可以增加语音操作,方便老年人使用”“后续优化可以考虑利用人行走产生的能量进行充电”“建议增加调查研究的方式,比如田野调查”……在考评过程中,几乎每位评审老师都会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并针对作品给出一些专业建议和引导。

“大赛的目的不只是选拔出最好的作品,更是让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锻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大赛科学道德与伦理审查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说,“今年大赛增加了‘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考察’环节,专门考察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创新的必备条件。”

随着当天的评审问辩环节进入尾声,赛场内紧张的气氛渐渐散去,选手们的交流频繁热烈起来——

这些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的青少年们在彼此的展台之间穿梭,三五成群地交流着,他们中有的聚在电脑前讨论最新的开发工具,有的围着一个作品探讨起如何优化,有的互相留下联系方式和合影……

来自江西的乐海滨已经和展台左邻右舍的两位同学十分熟悉,“我是抱着交朋友的想法来参加比赛的。这几天接触到国内外很多优秀的同学们,他们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新的想法,让我打开了思路,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来自国内外的同学正在交流。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摄

乐海滨来自江西玉山县樟村中学,一所群山环绕的乡镇中学。虽然没有专业老师的帮助,但凭借着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从编程基础到自动控制原理,乐海滨依靠书籍和网络自学了计算机相关技术知识,他的作品“基于教育理念的射击机器人的开发与研究”一路过关斩将走上了全国大赛的舞台。

“这是我第一次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复杂的综合设计,做出一个高集成度的装置。农村地区青少年对科学同样感兴趣,我想为学弟学妹留下一个学习参考的教学道具,让他们知道我这段时间学会了什么,并且他们也可以做到。”乐海滨即将升入高三,他希望大学可以报考电子类专业继续学习。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在参与本次大赛活动的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看来,青少年们在比赛中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巩固对科学的兴趣,调动起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远大志向,将为他们未来成长成才、投身科学研究事业打下好的基础。

本届大赛由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赛场内,“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的标语,见证青少年们度过一个难忘的暑假。(记者温竞华)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最近更新